大班语言小动物的雨伞教案,小班美术教案《纸盘变变变》

大班语言小动物的雨伞教案



1、大班语言小动物的雨伞教案

1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有趣的情感。

2、能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小动物的各种雨伞,并尝试仿编诗歌。 2 活动准备: 课件、图谱、小图书。 3 活动过程:

1、提问引题。

1、播放课件第1段,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了,看看有谁?

2、播放下雨的场景,师:哎呀!怎么了?小动物们该怎么办呢?它们会怎么躲雨呢?

2、看看、想想、说说、理解诗歌内容。

1、播放小燕子躲雨片段。 (1)讨论并欣赏课件。 师:小燕子在雨中怎样?飞(我们1起来飞飞看) 它会飞到哪里去躲雨了? 让我们看看,它到底飞到哪里?(树枝上) 哇,小燕子找到的这把伞可真大,谁给它的大伞取个名字?(引出大树伞)(燕子飞到树枝上,大树伞。)

2、播放蚂蚁、小鱼躲雨片段。 (1)讨论并欣赏课件。 师:看看,谁又来了?(蚂蚁和青蛙) 它们会想什么办法来躲雨呢?请小朋友猜猜看看? 你们想的办法真多,现在我们来看看,它们到底找到了什么地方躲雨?我们也用刚才的办法来说1说。(蚂蚁爬到蘑菇下,蘑菇伞!……到荷叶下,荷叶伞!)

3、播放小鸡躲雨片段。 (1)讨论并欣赏课件。 师:叽叽叽叽谁来了?它会怎么躲雨? 小鸡躲到了哪里我们1起来看看?(小鸡钻进妈妈的翅膀,妈妈伞!)来涂老师来当鸡妈妈,你们来当小鸡钻钻看。

4、播放乌龟和松鼠躲雨片段? (1)师:雨越下越大了,还有谁没找到雨伞呢?(乌龟和松鼠)它们的心里怎么样?(真着急)你们帮它想想办法?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特点?有没现成的雨伞?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3、完整学习朗诵诗歌。

1、师根据图谱完整朗诵诗歌1遍。 师:小动物们都找到了躲雨的伞,我真为它们高兴,涂老师还想把它们找伞的故事编成1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吗?1块来听听吧。

2、学念诗歌1遍,重点能正确念好动词。 师:你们想试试吗?

3、“找图片”游戏,复习巩固儿歌。

4、这首诗歌还没有题目呢,谁来帮它取个好听的名字?这首诗歌主要说了什么?(雨伞)都是谁的雨伞?(小动物)那我们可以把它叫《动物的雨伞》。

4、播放课件,发散想象,仿编诗歌。

1、师:森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下雨了,它们还没找到伞,我们1起来帮帮它们吧。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小动物的雨伞呢?

2、幼儿想象并用儿歌中的句型仿编诗歌。 A、介绍操作材料。 B、幼儿分组操作仿编诗歌。 C、互相交流自己仿编的诗歌。 如:瓢虫飞到花瓣下,花瓣伞! 蜗牛爬进贝壳里,贝壳伞。 毛毛虫爬到树叶下,树叶伞。 小鱼游到石头下,石头伞。 小熊跑进山洞里,山洞伞。

5、分组活动。

1、操作组:投放故事盒、小动物,让幼儿操作仿编诗歌。

2、图谱:投放图谱、小动物图片,让幼儿根据图谱进行创编诗歌。

3、画册:投放小画册,让幼儿根据画册内容朗诵诗歌。

小班美术教案《纸盘变变变》



2、小班美术教案《纸盘变变变》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catherinechu29 盘子变变变 设计思路: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单1的美术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小班美术在目标的制定上应该强调培养幼儿的对美工活动的兴趣,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因此,我通过本次活动生动,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让幼儿感受不同制作方法的刺激,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 活动目标:

1、通过拓印、粘贴等方法,将盘子制作成可爱的动物。

2、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装饰设计。

3、合理运用材料,保持作品的整洁干净。 教学准备: 1次性纸盘、浆糊、彩色纸条、吸管、海绵、颜料。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1次性纸盘导入活动。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欣赏范例上的纸盘作品,发现制作方法。

2、启发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1、介绍材料。

2、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什么?

3、小朋友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更漂亮呢?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4、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

幼儿装饰画大班《小雨伞》教案



3、幼儿装饰画大班《小雨伞》教案

1壶残酒,1骑铁马,雨晴烟晚半雨伞斜阳。小园秋风老,菊花含苞未?西风残照闻马嘶,醉眼看飞花,江海1叶舟。爱卿卿知否?黄河9回肠,叹人间总是:别离多,欢聚少。

中班美术小雨伞穿新衣的教案



4、中班美术小雨伞穿新衣的教案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大班动物的雨伞教案



5、大班动物的雨伞教案

1 教案1:动物的雨伞 活动目标

1、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有趣的情感;并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2、理解并学做动词:爬、飞、举、钻。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加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幼儿遇到问题勇于创新的精神。 活动准备: 燕子、大树、蚂蚁、蘑菇、青蛙、荷叶等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理解诗歌内容。

1、(背景图)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地方?有谁?忽然怎么了?他们该怎么躲雨呢?(幼儿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图里的燕子想了1个好办法。(教师演示图片)是怎么做的? (通过共同探讨,选定动词飞,师生边念诗句边学1学飞的动作) 燕子飞到大树上,大树成了什么呢?(在师生1起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给燕子的雨伞起个名字——大树伞) 教师贴上小图片,请幼儿想1想、试1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呢? (引导幼儿编1编:燕子飞到大树上,大树伞)

2、蚂蚁和青蛙想了什么办法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幼儿通过共同探讨选定动词:爬、举,师生共同表演,并引导幼儿用诗歌的句式编1编。)

3、引导幼儿想1想:这几个小动物的雨伞相互交换1下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幼儿相互讨论,发现动物各自的特点和本领)

4、你们看谁又来了?(小鸡和瓢虫) 下雨了,如果你是小鸡或瓢虫你会怎么办? 请幼儿尝试用句式编,并在表演的过程爱猫扑、爱生活同讨论给动物的雨伞起个有趣的名字。

5、你们看还有谁?(乌龟和松鼠) 师:他们找不到雨伞真着急,忽然他们想到了1个很好的办法,不用靠别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请幼儿说1说他们想的是什么办法?进行表演。 提问:小乌龟为什么能用壳挡雨?小松鼠的尾巴为什么当雨伞?如果小乌龟用尾巴挡雨行吗?(引导幼儿知道这两种动物的特点和本领) (2)学习诗歌

1、完整欣赏教师念诗歌1遍,请幼儿给诗歌起个好听的名字。(根据幼儿的多种回答,选择1较合适的名字为题目)

2、幼儿看图学念诗歌1遍,重点能正确念好动词。

3、幼儿边学念诗歌边表演动作1遍。

4、师生(教师做“雨伞”,幼儿做各种“动物”)边表演边学念诗歌,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感受(集体、分组等方式)。 (3)自然结束。 2 教案2:动物的雨伞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歌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诵,并理解动词:飞、举、爬、钻。

2、初步尝试仿编诗歌,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了解各种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2、物质准备:背景音乐、燕子、大树、蚂蚁等各种动物图片、图谱、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听“雨声”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声音?

2、学习、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1、教师配乐有感情诵读,幼儿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分别把什么当作伞?

2、结合图谱,引导幼儿进1步理解诗歌内容。 (1)借助图谱帮助幼儿回忆梳理诗歌内容。 (2)观看PPT,围绕诗歌内容,结合肢体语言,引导幼儿理解飞、举、爬、钻等动词。

3、幼儿分组观看小图谱,自由看1看,说1说,读1读诗歌。

4、借助图谱,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1)鼓励幼儿跟着老师边看图谱边轻声朗诵诗歌。 (2)请个别幼儿上台朗诵诗歌。 (3)尝试有感情地配乐朗诵诗歌。

3、尝试仿编诗歌。

1、结合图谱,帮助幼儿分析诗歌的结构。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根据句式,初步学习仿编诗歌。 12。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美丽的雨伞



6、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美丽的雨伞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妒构专署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美丽的雨伞 [教材简解] 下雨时,会看到孩子们撑着自己的小小雨伞挡雨;艳阳时,会看到孩子们撑着小小雨伞遮阳。聊起雨伞时,他们会开心地告诉大家:“我有1个喜洋洋的雨伞。”“我有多啦a梦的雨伞。”“我的像彩虹1样。”雨伞,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在生活中,孩子会说到:“我们家里有黄黄的很大的伞。”大家就这样谈起了油纸伞。后来,孩子知道:在很早之前,人们1直用来挡雨的工具是用智慧的双手制作的油纸伞,上面会绘制各种图案,人们使用它已经1000多年了。欣赏了各种不同的油纸伞:山水、花鸟、侍女等图案,他们觉得很美。的确,油纸伞上确实是师傅们用心绘下的动人画作,这该是让孩子们来欣赏到呀!纸伞上的艺术,是值得孩子们去追求的! 在工艺发展的今天,手工艺品已逐渐被机器取代。机器制品缺少了手工艺品的味道和独特魅力。要让孩子们了解到手工艺术品的魅力,必须孩子自己去实践。当下,孩子的水墨经验不是很丰富,只能以小的切入口,让孩子从简单的图案来绘画纸伞。因此,设计了《美丽的雨伞》,带着孩子走进伞的世界,以春天的色彩、图案、事物为元素,让孩子在伞面上进行绘画。 [设计理念] 《3~6岁儿童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