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四稍复杂解方程的教案哪有,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课时教案

5年级数学第4稍复杂解方程的教案哪有



1、5年级数学第4稍复杂解方程的教案哪有

解简易方程 第1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1做”,练习十1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1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1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1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的指针就会在标尺中间,表示天平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2、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在天平1边放上两个50克的砝码,1边放1个100克的砝码,问:现在天平是什么状态?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这种情况?试试着。[板书:50+50=100] 50+50=100是个什么式子?(等式) 那么这次咱们再来操作1次天平:第1步,称出1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2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3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1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4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5步,把1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比1比100+X=250和原来学习的50+50=100以及上面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与第1个式子比含有未知数,与另两个式子比它是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1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1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1些方程,让学生读1读。然后小结:1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1要是等式,2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1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1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1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1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4:练习

1、完成练习十1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1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5、作业:练习十1第1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50+50=100 等式 1只空杯子=100克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教学小记: 为突显方程的意义,在例题前增加了用天平演示50+50=100的过程。别看小小的1处改动且用时不多,但却为本课的教学增辉不少。当黑板上出现了4个式子后,我引导学生将100+X=250与上面3个式子比较,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了50+50=100虽然是等式,却不含有未知数,而100+X>20

0、100+X<300虽然含有未知数,却是不等式,从而明确1个式子如果是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在作业中如何看图列方程还需加强指导。如教材62页第3题就有许多学生列出了将X单独放在等式1边的方程。这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常规要求,还要在比较不同方程的数量关系中使学生发现按顺向思维列的方程最容易理解。 学生质疑: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问“40—28=X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为什么不能这样列方程呢?”作为教师该如何回答更准确呢?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1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1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2、新知探究 (1)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1步,出示天平,左盘放1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1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1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2步,问:想1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1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1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3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1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11演示验证。 第4步,想1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5步,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观察挂图,如果设1个花盆的质量为A,1个花瓶的质量为B,那么这幅图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4B 如果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上面的过程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B=4B-B。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2)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1步,出示天平,左盘放1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1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1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1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2步,问:想1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3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4步,进1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1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3)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1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1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1想,4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3、练习。

3、练习。

1、画图 (1)第1幅图:天平平衡。左边有1个长方体盒子和2个正方体盒子,右边有5个小正方体盒子。 第2幅图:天平左边有1个长方体盒子,右边打?号,请学生画图。 (2)第1幅图:天平平衡。左边有1个圆,右边有3个3角形。 第2幅图:天平左边有3个圆,右边打?号,请学生画图。

2、填空并说明理由。 (1)X+3=5 X+3-3=5( ) (2)5X=20 5X÷5=20( ) (3)X-6=76 X-6+6=76( ) (4)X÷11=3 X÷11×11=3( ) 4:小结: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作为常规课,今天既没有课件、也没用天平、仅用4张挂图和1块小黑板,但教学效果1样的棒,学生在课堂中十分投入,且整体掌握情况非常好。 从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但如何顺利过渡到难度相对较大的“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呢?我在此处精心设计了过渡语, “刚才咱们是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如果这次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的不是同样的物品,又该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不变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努力思考,比1比谁的脑子灵,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通过言语提醒学生注意规律1与规律2两者在变化中的区别,同时也提请所有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环节不再支离破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观察思考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学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

7、58页例1及“做1做”中相关部分练习,练习十1第4题、第5题(前两排)、第6题(第1排)、第7题(第1排)。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能根据题目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会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会检验1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5、进1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解形如X±a=b的方程,并检验。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1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 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2、新知学习

1、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能用1个方程来表示这1等量关系吗?得到x+3=9 X是多少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盒子中1共有多少个皮球。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4种思路: (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9-3=6。 (2)想6+3=9,所以X=6。 (3)把9分成6+3,想X+3=6+3,所以X=6。 (4)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1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就能得出X=6。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说明第(4)种用到了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方法之1,所以要重点掌握。 谁再来回顾1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师板书:x+3-3=9-3 化简,即得:x=6 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1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1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1边只剩下1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1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6就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板书的过程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方程的解是1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1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检验的方法及格式。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呢,还需要验算。怎样验算呢?(将x=3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师示范书写格式:方程左边=x+6 =3+6 =9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验x=2是不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3、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P59页做1做第1题第1幅图。第2题第1排。

4、小结: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小记: 今天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原订计划是第3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4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3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第4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57页的内容适时穿插到了例1的学习过程之中。 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主要基于以下3点原因:

1、考虑到学生1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

2、教材57页做1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58页。

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知道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1大难点,所以在前天晚上就在脑子中开始酝酿如何用儿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今天上课1试,效果确实不同凡响。儿歌如下: 解方程首先要写“解”, X每步都不能离, 所有的等号要对齐, 检验的习惯要牢记。 按调整后的教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不仅1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1人书写格式有误,1人方法掌握不牢。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9例2及“做1做”,练习十1第5-7题。 教学目标:

1、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会解形如ax=b及x÷a=b方程的解,初步学会a-x=b及a÷x=b方程的解。

2、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进1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解形如ax=b或x÷a=b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解方程,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X+1.9=10 X—1.9=10

2、新知学习(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1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要求学生验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1试呢?

3、反馈练习

1、基本练习: (1)完成“做1做”第1题第(2)小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1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1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3)完成“做1做”第2题第2排3道小题。(强调验算)

2、拓展练习: 17—X=15 21÷X=3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解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 17-X=15 21÷X=3 解:17-X+X=15+X 解21÷X×X=3X 15+X=17 3X=21 15+X—15=17—15 3X÷3=21÷3 X=2 X=7 [课堂记录:以第1题为例,学生中普遍的解法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X=17—15,X=2。当我提出要求必须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后,学生想到的方法是17—X—15=15—15,2—X=0,所以X=2,因为只有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差为0。最后,全班仅1名学生(魏紫瑞)在独立探索后想出上述方法] [课后思考:其实学生的第2种方法既运用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与教材中1般是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1个数(0除外)的方法1脉相承,不失为1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可惜,今天这“妙招”却被我平淡的评价语言给埋没了。 ]

4、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5、作业:练习十15—7题。 因为地方不够了,后面的没法复制了,你看1下那个网址好吗。

实际问题与1元2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



2、实际问题与1元2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你说的对 课题名称|16.3.2.实际问题与1元2次方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1元2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1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过程与方法:经历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等过程,进1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1元2次方程|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1元2次方程| 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技术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1)复习巩固:|

1、某商店销售1批服装,每价成本价100元,若想获得25%,这种服装的售价应为_______________元。|

2、某商品原价a元,因需求量大,经营者将该商品提价10%,后因市场物价调整,又降价10%,降价后这种商品的价格是_______________。|(2)、归纳总结:|

1、有关利率问题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本息和=本金+利息|

2、有关商品利润的关系式:(1)利润=售价-进价|(2)利润率= (3) 售价=进价(1+利润率) |(3)、自我尝试:|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大量贺年卡,1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低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商场要。

小学解方程复习教案



3、小学解方程复习教案

5年级数学第4稍复杂解方程的教案哪有



4、5年级数学第4稍复杂解方程的教案哪有

来了—— 5年级数学解稍复杂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2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1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1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备课时间:2013年10月23日 上课时将:2013年10月28日 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2倍多2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2、情景导入:

1、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那你们观察过足球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例1)1起观察挂图,问:同学们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求 什么问题?

2、师: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都很强。老师还知道:那款黑白相间的足球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比赛用球,此后的1系列世界杯用球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3、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刚才有1位同学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解决黑色皮有多少块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部分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在学生讲解题思路时,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 另1部分学生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师:第1小组的同学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很善于动脑。其他同学依据不同的数据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2、小组合作探究稍复杂方程的解法: 1)生:我们还可以用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想办法,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简单方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但像 2X-20=4 和 2X-4=20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 2)(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个不同方程的解法步骤,并检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小组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学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2、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 解方程;

4、 检验并写答语。)

4、巩固拓展:

1、解下列方程 4X+13=365 8+4X=56 3X—2=28

2、说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故宫的面积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 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 亚洲的面积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 地球绕太阳1周的时间比水星绕太阳1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

3、P66 第2题

5、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课时作业:练习十2第

2、3题

7、板书设计: 解稍复杂的方程(1) 解:设共用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2 x — 2 0= 4 .......... .......... 2x—4=20 ...................2x—20+20=4+20 .......... 2x—4+4=20+4 ...................2x=24 .......... .......... .......... 2x=24 ...................2x÷2=24÷2 .......... .......... 2x÷2=24÷2 ...................x=12 .......... .......... ........... x=12

8、课后反思:《解稍复杂的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第69页的内容。从我的实际教学来看,基本达到了原来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稍复杂的方程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例1的学习中初步有了1定的基础,练习时我发现学生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很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重点训练找等量关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即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方程解应用题比较抽象,教学是注重题材生活化,并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通过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尝试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使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发进行比较,学生在思维拓展的同时初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生的认识不是由教师的说教得到的,是来自于发挥集体智慧的讨论由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解方程里的解决问题里的例1(从洪泽湖警戒线开始....)之后的所有教案。



5、解方程里的解决问题里的例1(从洪泽湖警戒线开始....)之后的所有教案。

1、 教学例3. (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5大淡水湖之1,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1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1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1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 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1、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2、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3、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1、 x+0.64=14.14

2、14.14﹣x= 0.64

3、14.14﹣0.64= x 每1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1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1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2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3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1边只有1个x。 (4) 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 练习。 (5) 解决“做1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4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 独立完成练习十1中的第8题。

4、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5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1课时 平行4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4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4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4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4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1个平行4边形。 教学过程:

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1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2、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4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4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4边形面积计算。

3、讲授新课 (1)、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 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4边形)每1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1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1下,平行4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1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1说是怎样数的。

2、 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4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2)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4边形的地、平行4边形的0件等等平行4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4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1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4边形面积的方法。 (3)割补法

1、 这是1个平行4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4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1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 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

急需小学数学解方程的教案,好心人给找1下



6、急需小学数学解方程的教案,好心人给找1下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1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1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1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1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增强1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种0件5个或乙种0件4个或丙种0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0件、1个乙种0件和9个丙种0件才恰好配成1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0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3种0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3种0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3种0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3种0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3种0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0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0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0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0件人数=生产这种0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0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0件x个,则加工甲种0件3x个,加工丙种0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3种0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相似内容
更多>